闻不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宋岳霖敢死队》读后感】

啊呀呀,成书一载有余,终觉心血不负矣!!!我说了,你看进去,就会发现,真的好看。为什么到现在只有一个人发现?知音难觅,真得知音难觅啊 @曾经沧海  @SummerBean93


曾经沧海:

——谨以此文赠亲爱的 @闻啸 大大


写这篇评的时候其实底气不是很足,因为自己对抗战史实在了解得不多。引为消遣的阅读多偏重历史武侠类的文学,并每每为其中的大开大阖、快意恩仇、生死相托而倍感酣畅。


但是近代史不同,抗战史更不同。


那个年代也有恩仇,也有生死,也有波澜壮阔、风起云涌。但与前者不同的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文人笔下的建构,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过。鲜血、烈火与枪声,都真真切切地烙印在历史沉重的脉搏。以至当我关掉网页或者合上书的时候,总会无可抑制地陷入某种沉恸而哀凉的情绪里。


我相信一部好的抗战文学,能唤起每个中国人骨血当中的东西。


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加里森敢死队》原作品,但是在读《宋》这篇文的过程中,也能管窥一二,能慢慢理解大大花费心血写这部作品时心底的寄托。看得出大大对民国和抗战的积淀非常深厚,在一贯的宏大布局和严密剧情逻辑之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字里行间皆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质感,亦不乏社会百态的透视与传统文化的意趣。


我认为“真实”二字,当是历史类小说创作的至高赞誉。


也不禁在想,爱国义士、日寇伪军、士农工商、末代皇族,还有千千万万良心未泯的普通人。乱世、战争,于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全文以不同阶段的任务串联,各章节看似独立,实则彼此联结、层层递进,编织成一个不断延展的世界体系与情节暗线,实在回味无穷。而敢死队成员的组成与执行任务的方式也得益于大大匠心别具,不落同类题材创作的窠臼。看文的时候无数次感叹,真的是一群非常非常可爱的人。他们是英雄,却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被推上神坛的扁平化的英雄;他们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人,甚至来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又切切实实地以自己的方式背负着家国之重。喜欢小贼的率真与灵气,却又在读到他那句“我们这样的就不能抗日了吗”时肃然起敬;佩服十三的冷峻与果敢,却又在看到他少有的情感流露时不自觉地为这个年轻人尘封的过往而动容。他们的足迹遍布华夏大地、塞北江南,曾在灯红酒绿中酒足饭饱、一夜好眠,也曾在险些被当做弃子时向死而生、突出重围。他们虽然性格迥异,有着截然不同的家世和过往,但骨子里那份血性与执着终究将他们的灵魂紧紧牵系。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打打闹闹,却是再也无法割舍彼此的生死之交。中秋佳节、除夕之夜,重庆军区简朴的小白楼里,触手可及的是在战乱中本已难觅的人间烟火的温情。


真的非常喜欢宋岳霖的人设,冷静而儒雅,果决又温柔,智勇双全又带点少年心性的可爱。他有把整个团队凝聚起来的力量,也有超越自身立场的成熟通透。曾经想了很久要用怎样的词语形容他,后来愈发觉得,大概没有什么比文中提到过的“纯粹的军人”更合适。所谓纯粹的军人,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国家与国土,是自己的民族和成千上万的同胞,至于那些政*治层面的角逐和利益,都不应当、也不是他所在乎的事。所以他与王爷之间的相惜,除却战友情谊之外,更有一种超越立场本身的默契与情怀,纵然江山风雨飘摇,犹可见君子之交、国士之风。所以他不止一次去触碰一些人所敏感的红线,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把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照顾妥帖。他从未放弃自己身为一名军人的职责,却也从未放弃心底坚守的信仰与信念,从未真正地屈服于任何人。


他只是在那个人力微薄的乱世里,拼尽全力地去保护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


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认为这才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真正的理想主义。


荷戟秉烛,负重前行。于绝望的泥淖之中,守得一片云开月明。


这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当传承下来的东西。


感谢王爷、小贼、门神、十三,感谢宋长官,更要感谢亲爱的闻啸大大。想起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序言中所写,“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相信大大落笔之时必定怀揣此种温情与敬意,他们的故事也正因此而更加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十三章,三十三万字。我看到家国荣辱、满目兴亡。看到世事苍莽,青史浩荡。也看到战火焚尽的荒原之上,勇士的热血融入黄土,化作黎明天际的微光。


一寸山河一寸血。故土依旧,希望永在人间。 




2019.8.29


============================================


强烈点赞并安利这篇小说,其中精彩的地方太多了,碍于篇幅和记忆的流失,总归难以面面俱到。但是真的,每一章都值得反复回味。


敬佩之余,聊表心意。再给大大和军官表个白,也希望大大能继续开开心心码字,非常期待后文的发展呀。

评论

热度(16)